攀比之心,也是人之常情。我们时常发现有人在比服装、手机、电脑、汽车的品位高下,却不比自己所呼吸的空气质量。要说,后者对我们的品质生活影响是无时无刻的,更平常却也更重要。
衡量空气污染的国际通行标准,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微细粒子。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,是20微克。据说,中国只有1%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以下,大城市中,恐怕只有拉萨、海口等极少数能有幸跻身此列吧?而58%的城市居民则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气中。令人吃惊的是海滨城市深圳,灰霾天气去年居然超过了200天。
在灰蒙蒙的城市生活,却发现报道说城市空气质量的优良天数有所提高。个人感受跟科学观测的差异,很容易让人莫衷一是的。但最近读了《南方周末》的报道,才明白原来是国家标准出了问题——没把直径小于2.5微米的细颗粒物列入监测指标,而这据说恰恰是毒性最强的颗粒物。难怪,明明整天灰蒙蒙的,报出来的空气质量,却不是轻度污染,而是良。
城乡差别里,最明显的感觉,是乡下透气,空气比较水灵、滋润。这时如果有辆车在旁边没歇火,你会感觉那尾气难以忍受,而在城里,似乎习以为常了。打个比方,在城里吸两口气的力气,在乡下能吸上三口。好在城里的空气尽管杂质太多,但还不至于坏到得用力气去吸它,然而这恐怕也是人们容易轻视的原因所在。我怀疑,“郁闷”一词的流行,除了人们更注重心理感受,跟空气质量的恶化,大有干系的。
“灰霾”一词,恐怕也很快会成为城市人的日常用语。我们时常把灰霾说成雾的。其实这两样东西差别很大。雾90%以上是水汽,灰霾则杂七杂八的化学成分有好多个微克。
据说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.8万人死亡,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,约25.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,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.4亿元。哪怕这数据不权威夸张了点,打个折扣,也够触目惊心的,远比让人谈虎色变的非典、禽流感等来得现实、来得迫切。
显而易见,空气质量的下降或者说恶化,是工业化、城市化所直接衍生的。也许社会文明的进步,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,都绕不过这么一个“雾都时代”,这是发展过程中逃脱不掉的魔咒。我们所能做的,就是趋利避害、节能减排,让这个雾都时代结束得早一点。
但社会现实中有个矛盾很难解决的。按说空气质量的好坏,也是民生品质的一大指标,可作为国家作为城市,在倡导公交优先的同时,能限制公车私车的需求吗?汽车尾气,是灰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于是我们发觉,就目前的科技水平,汽车尾气的排放,无论是实行欧三欧四标准,哪怕欧七欧八标准,因为使用量的急剧增加,排放总量上依然呈上升趁势。这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个人,真正现实地取舍起来,功利的趋向,很容易评判却实际上很难理性把握。
最现实的,是把“灰霾”作为一项常用指标列入天气预报,这样好天天提醒人们更加注重我们的“生态文明”。拜托人大代表写个议案吧。
|